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财政部要闻

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1年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解析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时间:2021-12-29 14:54

  12月27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财政部门要准确把握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同时,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等政策协调联动,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有机结合,提升政策整体效能。

  “2021年,财政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会议还明确了2022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这为地方财政部门制定政策、推进改革、落实工作指明了方向。”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

  “此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传达了国务院领导的批示要求,总结了一年来党史学习教育和财政工作改革、创新、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部署了2022年财政工作重点,对做好明年财政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指导性。”安徽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表示。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财政政策“提升效能”反映出当前依然保持财政紧平衡态势,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从“量”转向“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把握六个方面,并部署了十项具体工作,可概括为稳增长、解风险、兜底民生、绿色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最终指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基层‘三保’和实现财政可持续性。”罗志恒说。

  支持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会议指出,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罗志恒表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对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财政支出强度加大、支出进度加快,有力托底经济。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9%,两年平均增速为1.8%,较1—6月提高2.6个百分点。二是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对应主体抗风险能力。三是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整体水平,1—11月,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0%,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中央财政收支形势良好,财政部围绕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部署,在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财税改革和机制建设成效明显,为宏观经济持续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减税降费再发力

  会议指出,2022年要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加大政策实施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落地;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等。

  罗志恒表示,相比2021年,2022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呈现三方面特点:

  一是减税降费要突出结构性和精准性,突出与风险化解结合。针对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持续上涨以及明年可能面临的需求下行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中下游制造业企业造成的冲击,给予有针对性的帮扶,将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二是减税降费要实现多重目标,不仅要降低企业负担、减少资金占用、提高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还要通过对制造业的大力支持,推动供给水平提高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三是减税降费举措有新变化。具体包括: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等等。

  汪德华表示,2022年要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而且要有所侧重,注重激发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活力。

  “减税降费是企业发展的稳定剂和催化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次财政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跟踪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减税降费政策的精准度,更加注重市场主体获得感、体验感,更加注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谷剑锋表示,下一步,安徽财政将进一步加强政策的调研和评估,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将政策宣传到位,并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和存在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充分释放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稳投资促消费

  会议指出,2022年,要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具体包括: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拉动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推动消费持续恢复,等等。

  罗志恒表示,会议提出的2022年“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反映出经济下行背景下财政所面临形势的严峻性,以及政策发力要平衡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注重提升政策整体效能。

  他认为,当前宏观形势下,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稳增长,实现稳定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补短板提升经济效率的作用。

  明年稳增长压力较大,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提速。“在投资结构上,预计财政政策一方面将向公共服务倾斜,投向基建补短板领域,如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管网、社区配套设施等;另一方面重点投向新能源、新基建领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如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罗志恒说。

  汪德华表示,今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目的是通过稳投资,进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指出,2022年,要加强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对化债不实、新增隐性债务的要严肃问责,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罗永恒告诉记者,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取得了积极成效,具体做法包括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等。

  “此次会议强调,2022年要‘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化债不实、新增隐性债务的要严肃问责,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这表明监管层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决心不变。”罗志恒表示。

  他认为,稳步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要坚持以时间换空间,避免债务集中到期风险和后续道德风险,关键是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和建立省以下的财政风险党政一把手问责机制。

  “有效控制债务率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关系,确保存量债务逐步化解,严格控制增量,中央对地方提出党政干部负责的机制,省以下政府关系也应该建立起市县党政领导负责机制;要处理好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关系,隐性债务显性化,根据公共属性强弱划分为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分别通过财政手段和市场化法治化方式解决;还要处理好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即分子端的债务尽可能要有更大的分母端产出,因此必须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罗志恒说。

  “在存量隐性债务显性化、市场化的前提下,要做好风险隔离,通过破产重整、清算等方式减计债务,避免风险传递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他说。

  针对会议提出的“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罗志恒表示,短期来看,兜底地方“三保”底线必须用好、用准财政直达资金和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防范基层财政运行风险;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速下行带来财政收入增速下行,地方财政收支形势更加紧张,应在财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转型重塑税基和财政结构、优化债务和支出结构、政策协调四大维度上发力。

  落实落细政策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戴运龙表示,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做好全年财政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按照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要求,广东财政部门将紧贴广东实际,自觉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要求,认真谋划2022年财政工作,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以财政工作的“四个稳”,推动广东经济行稳致远。

  ——突出财政收支运行“稳”。要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加快支出进度的要求,持续推进财政“放管服”改革,完善常态化直达资金机制,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及效益。

  ——突出财政保障力度“稳”。要落实“保证财政支出强度”、“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继续保持民生保障支出“只增不减”,完善公共服务财政政策体系,着力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推动高质量构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突出财政风险防控“稳”。要坚决落实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确保结果无懈可击、经得起各方检验,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要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强化欠发达地区县级财力保障,严肃财经纪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不出任何风险。

  ——突出财政改革步伐“稳”。要推动新一轮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落地落实,以“大事要事保障清单”为纽带,增强中央和省的重大战略任务财政保障能力。要创新重大项目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资源资产的统筹整合,实现稳投资、稳预期的目标。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主动研究谋划更多财政领域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以财政改革助推政府治理效能提升。

  谷剑锋表示,安徽财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将好政策落实落细。

  一是聚焦政策落地。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合理划分省和市县财权和支出责任;健全现代财税体制,落实好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完善直达资金机制,加强直达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高效性。

  二是聚焦政策供给。进一步优化完善“三地一区”等经济产业政策,保障实施三次产业系统高质量协同行动计划,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构建省级十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吸引更多社会、金融资本集聚安徽;加大市县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三是聚焦政策绩效。进一步坚持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省本级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统筹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发展和民生;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落实好预算编制与评价结果挂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严肃财经纪律,对预算执行、债务管理、会计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从严问责,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四是聚焦政策能力。进一步加强全省财政系统培训,推动财政干部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开展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培养,建设高素质会计行业领军人才;建立健全财政专班分析机制,培养想干、能干、敢干的专业化财政队伍,为安徽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为全国财政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安徽智慧。


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