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现代农业种业发展,攻关种源“卡脖子”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十三五”天津财政胸怀“国之大者”,积极筹集财政资金1.6亿元支持科技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助力农业种业“芯片”攻关并取得良好成效。据统计,“十三五”我市培育认定农作物品种70个、认定水产新品种11个、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66个。全市持证种业企业达119家,2020年种业销售总额为12.2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9.6%。
——打造现代种业技术高地。提供财政资金约8000万元,以“小站稻”产业振兴为抓手,以提升种子生产、加工、储备、监测能力为目标,大力支持农作物种业基础建设,打造淡水养殖种质资源场、繁育基地等多个基地,有效提升我市现代农业种业发展条件,“小站稻”育种进入国内领先行列。
——提高现代种业研发水平。投入财政资金约4000万元重点支持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保护,以及种业企业、科研单位开展74项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吸引社会资本近1亿元,促进我市奶牛、生猪、水稻、小麦、黄瓜、花椰菜和特色水产品等种业自主创新。
——完善现代种业发展政策。出台财政补贴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保险政策,由中央、市和区三级财政补贴80%的保费,并建立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机制,通过担保费补助和奖励机制,引导农业担保机构服务农业育种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促进我市农业种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安排财政资金约4000万元促进生猪良种补贴、种猪场引种补助等生猪种业发展,保护种猪核心产能,促进生猪稳产保供。
“十四五”天津财政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突出重点、全力而为,统筹多方资源,大力支持种业重大工程建设,打造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蔬菜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以及黄瓜、小麦等种质资源创新平台建设,天津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可满足未来50年我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战略需求,将为我市优质“小站稻”、强筋小麦及黄瓜等现代种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