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报告是国家的账本,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了解国家的钱从哪来、到哪去的‘窗口’。今年的预算报告亮点纷呈,催人奋进。我们在认真审议的基础上,将积极采取措施,坚决把报告精神落到实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财政局局长苑广睿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今年的预算报告体现三大亮点”
苑广睿对记者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预算报告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过去的一年财政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国家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7万亿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财力保障。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税制改革和税收立法,分领域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切实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改革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二是2018年预算安排实事求是、积极稳妥。财政赤字规模2.38万亿元,与上年持平,随着经济规模扩大,赤字率比上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综合考虑了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向好态势,同时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9%,增幅为2013年以来最高,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财力基础。
三是财政促发展、保民生措施有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聚力增效,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税率,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减轻税费负担1万亿元以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大攻坚战、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的支持,提高了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
凝神聚力,扎扎实实做好2018年财政工作
苑广睿对记者表示,2018年,天津财政部门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财政部有关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坚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深化财税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补齐民生短板,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为民聚好财、服好务。
提高质量——落实经济发展新要求。坚持“创新竞进、优化结构、以质为帅、绿色发展”,下定决心调整财政结构,调优财源结构,坚持“放水养鱼”,加快培育新动能,大力培植新税源,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切实提高财政的可持续性。同时,要着力提高发展质效,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做大做强海河产业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等“种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商务楼宇和示范工业园区低效土地盘活力度,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实行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服务企业厚植财源。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加快财税“放管服”改革,加大企业家创业发展支持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国企混改,积极实施服务企业家创业发展的“天津八条”,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努力营造“尊商崇商、暖商悦商”氛围,着力打牢财政收入质量基础,算好天津发展的大账、政治账、长远账。
深化改革——加快财税管理新转变。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区级全口径预算全覆盖,加大预算信息公开力度,健全从预算到决算全过程监管工作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推动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完善预算支出定员定额标准,进一步做实部门预算项目库,发挥好预算审评作用。结合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方案,调整完善市对区财政体制,加快建立市级事权市级筹资,区级事权区级筹资,共同事权共同筹资、共同分担机制,努力形成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区两级财政关系。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配合做好地方税立法工作,提高税收法律层级,加快健全地方税体系。同时,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全面推行“零基预算”,打破“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安排方式,建立预算一年一定、项目能进能出的资金分配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效益为导向,实施分类精准施策,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推进跨部门资金清理整合,建立“大专项+任务清单”制度,发挥财政资金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紧紧围绕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建立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约束,压实债务管理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规范融资平台举债融资行为,对各类债务实施动态监控预警,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保障民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向往。紧紧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现实利益问题,继续支持抓好20项民心工程,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调整财政民生支出结构,切实加大百姓直接受益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出行、环境保护等领域财政投入。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大力修复保护湿地生态,把“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落到实处,让天津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生态更美好。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不断提高居民社区和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差距、协同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财政支出精准度,推进天津在全国率先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