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对新征程上天津工作提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善作善成、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一年来,天津财政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以勇担使命、锐意改革、创新竞进的财政之为,持续推动贯彻“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创新发展新动能
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政策+资金+服务”全方位支持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积蓄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精准有效。出台促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2.0版”支持政策,园区累计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超2900家;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材料项目生产线等一批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和产业化。制定全国重点实验室项目实施细则和绩效评价方案,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9家,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海河实验室为支撑,市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天津特色实验室体系加快完善。
二是资金支持加力提效。统筹科技型企业发展资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重点项目353个,带动投资55.2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别达283家、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5500家。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构建“天使+创投+产业”基金矩阵,海河产业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设立母基金74只,累计实现在津落地项目334个,投资金额超2000亿元。
三是服务保障协同高效。健全市、区、街镇三级税源管理体系,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助企服务机制,积极开展走访问需,有效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诉求2000余项。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通过财政增资、引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入股等方式扩大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规模,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全年担保发生额72.7亿元,服务市场主体3892户。发挥市融资担保发展基金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累计发生再担保业务超250亿元,服务市场主体1.6万户。
深化改革开放攻坚,释放体制机制新活力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塑造开放新优势,推动财政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财政改革纵深推进。制定印发市对区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5方面23项改革任务,推进知识产权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市与区财政关系进一步优化。压实各级财政“三保”支出责任,开展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应用,创新实施预算动态平衡管控,建立区级“三保”帮扶机制,坚决兜牢“三保”底线。深化零基预算改革,采取更为严格的过紧日子措施,持续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由23%提高至30%。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推动市场化债转股,清理撤并融资平台75家。
二是财政管理更加规范。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积极通过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盘活资源资产增加政府财力超300亿元。全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项目支出和转移支付资金全部纳入绩效运行监控范围,选取35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估评价,聚焦农业、制造业、轨道交通等3个领域开展投入产出绩效分析,构建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体系。强化财政数字化管理,聚焦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运行监测等财政核心业务,构建一批管用、好用的数字化场景,管理效率和水平有效提高。
三是开放能级不断跃升。塑造通道型开放新优势,积极支持打造天津港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升级版,天津港增强资本实力,“津港通”上线运行,集装箱航线达到147条、年吞吐量突破2300万标准箱,支持航运龙头企业提升运力、扩大规模。塑造制度型开放新优势,健全完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印发2024年版《天津市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标准》,营造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塑造都市型开放新优势,获批设立市内免税店试点,支持邮轮经济发展,天津邮轮母港全年接待游轮105艘次,出入境旅客35.7万人次。
厚植文化传承根基,展现文化强市新气象
聚焦“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重要要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以财政之为助力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一是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引导优质文体资源直达基层,支持11个博物馆、295个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开展第九届市民文化艺术节,以文艺展演、创作展览、全民阅读等形式载体,全市联动策划推出52项230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支持开展2024年天津市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推出涵盖京剧、曲艺、交响乐等艺术门类共246场文艺演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文化品牌日益彰显。持续擦亮天津音乐节、海河戏剧节、天津相声节等一批“津味”特色文化品牌,高水平举办彰显津派特点的标志性活动,支持桥边音乐汇系列活动,举办100场专群结合的精品演出,吸引现场和直播平台观看人数超过400万人,图文浏览量逾4亿。服务保障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等一批红色资源保护,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陈列改陈工程。擦亮“洋楼”历史文化名片,大力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和小洋楼等风貌建筑活化利用,2024年实现55栋特色洋楼建筑焕新开业。
三是文旅商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支持举办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62场,吸引参展观众266万人次。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用好工业遗存、老字号等宝贵资源,支持年画智慧展厅、融媒赋能老字号发展等16个项目实施,引导和带动全市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支持城市治理取得新成效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城市治理中提高生活品质,以财政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
一是加快创造高品质生活。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进20项民心工程顺利实施。统筹就业补助资金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教育医疗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对重点群体保障力度,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津牌养老”品牌,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定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启动建设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等3个产业融合项目,加力推动经济薄弱村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小站稻等“津农精品”品牌做优做强,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收。支持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加快建设宜居城市。支持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75个,实施市级道路桥梁及配套设施养护等;支持应急避难场所、灾害风险预警、应急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增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支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支持实施一批污染防治项目,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的一年,天津财政部门将始终保持“赶考”姿态,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再接再厉、凝心聚力、实干奋进,以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更务实的服务举措,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财政新作为!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