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为高质量发展大局贡献财政之为
来源:中国财政
发布时间:2025-03-26 09:44
全国人大代表
天津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丽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明确,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做好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天津财政部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把握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内涵要求,立足天津实际,千方百计做大综合财力,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扎实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化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有效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为高质量发展大局贡献财政之为。
一是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统筹,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保障能力。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更加突出战略定位支持“两重”项目,更大力度实施“两新”政策,推动“硬投资”和“软建设”。充分发挥专项债券作用,支持实施一批“稳增长、扩内需、补短板、增后劲”的重大项目,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扩大有效投资。二是大力提振消费需求。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申报流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撬动更多大宗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数字等服务消费,大力提振文化旅游消费。积极培育会展经济、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支持开展京津冀消费季、海河国际消费季、精品消费月等一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提升消费能级和品质。三是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支持打造天津港智慧绿色枢纽港口升级版,充分发挥天津港的优势和作用,强化天津港同京冀空港、陆港衔接,支持临港产业、适港产业、海洋经济发展,大力支持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大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推动外贸主体能级提升。健全完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营造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落实天开高教科创园升级版政策,建强“核心区”、做大“两翼”、稳步拓展“多点”。大力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建设,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环节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推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津转化产业化。支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持续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贡献力。二是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强化财政资金统筹,调整支持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整合各类高质量发展资金,聚焦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和京津冀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产业链和集成电路、电力装备等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效能,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产业赋能以及信创等重点领域的项目组织和资金支持力度,服务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构建“天使+创投+产业”基金矩阵,推动天使母基金、创业种子基金、海河产业基金形成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科创投资体系,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引导带动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推动构建并购基金集群,助力重点产业链上市公司、产业集团补链延链,促进国有企业并购整合、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做大龙头企业。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是加强重点民生保障。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支持20项民心工程顺利实施。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建成100家就业驿站,服务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健全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帮扶共同体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二期、环湖医院天塔院区等新建改扩建工程。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建设30个社区型养老服务综合体,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社会救助帮扶力度,建立健全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动态调整机制,实施38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二是完善城市载体功能。打造快捷便利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实施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建成地铁4号线北段、7号线一期南段、Z4线一期北段,完成台儿庄南路等5条市政道路维修改造。全面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改造燃气、供热、供水等老旧管网650公里、800公里、100公里,改造易积水点位13处,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更新社区健身园1000处,新建社区户外微场地80处、百姓健身房20处、主题体育公园12处,满足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三是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持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政策,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以上,促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单产。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支持种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和“津农精品”品牌培育,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支持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持续深化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管理改革,提高补贴发放精准性、及时性。一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更深层次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严控制行政运转支出,大力压减非必要非急需支出。持续推进开源组收,提升税源的精细化管理。建立高质量发展激励新机制,调动各区增收积极性。坚持“花钱必问效”,进一步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预算安排、改进管理的有效衔接,不断增强绩效结果的激励约束作用。二是提高财会监督效能。纵深推进财会监督协调工作机制,动态调整协同事项清单,持续深化财会监督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有效路径,加大问题线索移送和典型案例通报力度。组织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聚焦财政基础管理、会计信息质量、政府采购等领域,排查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全面加强财政基础管理工作。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扩大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机构检查范围,加强规范引导,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营造诚信经营和崇法守信的市场生态。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用足用好中央支持政策,积极压降融资成本,加速融资平台转型退出,有序有效推进债务风险化解。健全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机制,开展跨部门协同监管,坚决遏制化债不实和新增隐性债务。实施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压实还本付息责任,及时跟踪项目收益情况。强化基层“三保”预算刚性约束,完善预算动态平衡管控手段,保证基层“三保”支出优先次序,完善基层“三保”应急处置机制,筑牢基层“三保”保障基础防线,以全面增强财政可持续发展韧性,积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财政新作为。